小麦里的“多面手管家”:基因Q如何调控株高与穗长?

新闻探索 2025-09-14 19:33:52 54194

  农田里整齐划一的小麦小麦为何能长得不高不矮、穗子饱满?多面这背后藏着植物基因的精妙调控。近日,手管环球视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家基科研团队在《植物细胞(The Plant Cell)》上发表的研究论文,就为我们揭开了小麦驯化基因Q的何调神秘面纱——它就像一位“多面手总管”,通过双重调控机制影响着小麦的控株株高和穗长,为培育理想株型小麦提供了关键线索。高穗

  基因Q:小麦驯化的小麦“多面手”

  在植物世界里,基因就像隐藏的多面指令手册,决定着植物的手管生长形态和性状。小麦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基农作物之一,经过数千年的何调演化,早已从野生状态下的控株“野性生长”变得温顺可控。而基因Q正是高穗这个驯化过程中的重要的“指挥官”。

  此前的小麦环球视野研究已经发现,基因Q是个名副其实的“多面手”,它不仅能控制小麦的落粒性(让麦粒成熟后不易脱落),还能影响株高、穗长和穗型等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。但它具体是如何“发号施令”的,一直是科学家们探索的谜题。

  意外的突变体:揭开调控之谜的钥匙

小麦里的“多面手管家”:基因Q如何调控株高与穗长?

  示意图:Q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调控小麦株高和穗长

  科研团队通过EMS诱变技术,获得了一个特殊的小麦突变体——它的株高显著降低,穗长明显缩短。通过对这个突变体的研究,团队克隆到了基因Q的一个等位变异基因,通过对该基因进行研究,终于找到了破解谜题的钥匙。

  研究发现,这个变异基因编码的蛋白会抑制赤霉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。赤霉素是什么?它可是植物生长的“动力激素”,能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,让植物“长高”。当赤霉素的合成被抑制,小麦自然就长不高、穗子也长不长了。

  更有趣的是,这个蛋白还会直接与赤霉素信号调控因子互作。如果把赤霉素的信号传导比作一条“生长指令传送带”,那么这种互作可能会干扰株高控制基因的降解过程,就像卡住了传送带的齿轮,让生长信号无法正常传递。

  双重调控:基因Q的“上控下卡”策略

  这项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于,首次发现基因Q编码的蛋白在赤霉素生物合成与信号传导中发挥着“双重调控”作用。简单来说,它既会“上游截胡”,减少赤霉素的合成原料;又会“下游设卡”,干扰赤霉素的信号传递。这种“上控下卡”的策略,让基因Q能精准调控小麦的生长状态。

  打个比方,这就像给小麦的生长装了“双保险”:一方面控制“生长激素”的生产,另一方面调节“生长信号”的传递,确保小麦不会长得过高易倒伏,也不会长得太矮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。

  为小麦“量身定制”株型提供理论支撑

  为什么这项研究如此重要?因为株高和穗长是决定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。株高过高,小麦容易在风雨中倒伏,导致减产;株高过矮,又可能影响光合作用效率。而穗长则直接关系到麦粒的数量和饱满度。

  基因Q的双重调控机制被揭示后,科学家们就像拿到了“株型改良说明书”。未来,通过精准编辑基因Q或其相关调控通路,就有望“量身定制”出株高适宜、穗型优良的小麦品种,让小麦在抗倒伏和高产之间找到完美平衡。

  作者:宋雅娟

  审核专家:路则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

[ 责编:武玥彤 ]
本文地址:http://news.thinknovo.com/html/47e9299860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【晶采观察·解码“十四五”】三张“新”名片!“新型工业化”交出五年答卷

11万列!中欧班列跑出亚欧大陆“新时速”

甘肃通报:褐石培心幼儿园餐食铅含量严重超标 6人被批捕 17人被立案审查调查

从“拼价格”走向“拼设计”

朝鲜新建驱逐舰下水发生严重事故 金正恩称“无法容忍”

友情链接